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打臉的方法
conan的NCAA文章真好看。我唯一喜歡過的運動作家(以期待純文學的心情)是唐諾(姓謝的那位),conan的文章讀來就像是抽掉唐諾的戲謔幽默感和「我老婆是大作家」,卻保留雋永韻味的版本,而且寫的是台灣較少人關注的NCAA,從NBA已經秀場化這點來看,可以想見他對籃球運動的純粹熱愛。
讀那些NBA巨星的大學籃球生涯本身就相當有趣,也許球技未臻完美,但養成的過程更帶有一種莫名成就感,即使是旁觀者,依舊能感受那份樂趣。更重要的是人格發展。若只從NBA看起,會參雜太多鎂光燈的暈眩加持(不論過譽或不及),大學生涯相對接近球員的起點,可以進一步去理解如Chris Paul不刺青不穿耳環的原因,以及Kris Humphries建立NBA野心的來龍去脈。如果你也認同NBA不只有拿冠軍,那更應該透過NCAA去補完空缺。
台灣一直不太有運動文學的市場(更精準一點是不太有文學的市場)。運動觀賞的風氣很盛,素人寫手部落客也不少,但有文學底蘊,或說,有文學企圖的寫作者少之又少。畢竟單純的數據分析只是描繪出運動競技理性思考的一面,實用有趣,但並非全部,而零星的BBS論壇推文,完整性又不夠,還得花大把心思過濾嘴砲文章。
其實,現在許多老人擔心年輕一代寫作和閱讀能力的退化,我是覺得,與其硬逼那些網路世代讀四書五經,妄想憑空長出讀寫才氣,不如用文學手法去分析Kobe由狂放漸趨圓融的轉變,或者Tim Duncan成佛(誤)的過程,小朋友好奇為什麼Google喜愛的球星的Keyword,會出現由那麼多不認識的詞句寫成的文章,而非Youtube連結或高畫質圖片,若好奇心足夠燃起熱情(不論對Duncan或佛),自然會去讀去寫去研究,不用人硬逼。
歸根結底,台灣的運動風氣不論純觀賞或實作,分析閱讀還是親身參與,都傾向表面發展,就算是前面提到的運動數據分析文章,也始終衝不出數量。球迷只看球場上的表現,球員只想到有無辦法養家,球團老闆則盡力讓自己不只能養家,結果就是無限迴圈變成現在這副鬼樣子。
扯遠一點,日本大震意外掀起台灣媒體素質的激辯,諷刺的是,媒體從來是一國人民素質的呈現,觀眾的憤愾發洩,結果只是回頭打自己的臉罷了。你不能又要大家學公視,又吝於捐錢給公視。天天罵國家不把X球當國球,自己又何曾認真面對當孩子把志願填上「運動員」時作為家長的莫名恐慌。相對於媒體照妖鏡,觀察一個國家怎樣玩運動,怎樣去經營運動,大抵也有類似效果。
【延伸閱讀】
《建構給解構的第一封信》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