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7日 星期五

《Grey's Anatomy》,一群Ankle Breaker的故事


  會寫這篇,除了《Grey's Anatomy》是我今年追的最齊的美劇之外,曾在twitter上發毒誓說若女主角Meredith Grey掛掉的話(船難那集),才會繼續追下去。但有看的人最後都知道劇情是怎樣發展,顯然我是食言了。

  說起來對此劇真是愛恨情仇參雜,雖然人微言輕,可是這樣又愛罵又愛看的情況對我個人來說還真是難得的體驗,不解決一下實在便秘的難過。

  另一個要提的是,標題那個Ankle Breaker又是什麼意思?這說來話長,簡單講就是一種戲劇化的籃球技巧形容詞,我目前所知道的起源,NBA的(偽)天下第一控衛Stephon Marbury曾拍過一系列帶有自傳性質的DVD,標題用的就是這兩個字。Ankle Breaker,中文翻譯成腳踝終結者,一般的講法是用來形容擁有高超運球過人技巧,能把對手晃到步法混亂甚至腳踝打結失去防守位置的那些球員。見過印象最深的片段,是另一Ankle Breaker界神級代表Allen Iverson,在罰球圈頂附近一個crossover晃肩即停,就把防守球員扔到底線的跨張短片。想膜拜的人可逕自以Ankle Breaker為關鍵字去YOUTUBE搜尋一下。

  那,Ankle Breaker又和《Grey's Anatomy》有何相干?這其實起源自某個美少女在twitter上形容自己的笑點低到只有腳踝高度,不知為甚麼,真愛死這形容了,便偷來用。回想當初那個接近神作水準的《Grey's Anatomy》第一季,真的不誇張,淚點和笑點分別皆只有兩支腳踝高度的本人,幾乎是每看一集就又哭又笑一集,累的半死卻又欲罷不能,簡直像染上毒癮似的。

  《Grey's Anatomy》,是美國廣播公司ABC在2005年3月開始播映的電視影集,故事是講以Meredith Grey為首的一群外科實習醫生,在華盛頓西雅圖恩典醫院進行外科實習的過程。劇集標題裡面的Grey指的即是Meredith,同時也取了《Gray's Anatomy》這本知名解剖學教科書的諧音雙關。相關劇情介紹請參考維基實習醫生條目,以下照例只處理我關心的部份。

  如果說一部電視劇集要成功,人物的設定可說是關鍵中的關鍵,畢竟和電影或更跨界的小說文本講故事不同,電視劇是片段組成而非像上述兩者是塊狀描述,也就是電視劇更傾向以節點式的節奏和觀眾作連結,遂更能綿密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作息,進而造成和電影以及紙本書不盡相同的感動人心方式。當然隨著劇情本身的設定差異,也有像單元劇那樣的形式作呈現,如CSI系列一集一個案件,但大抵不脫此概念。

  以鮮明角色作為劇情尺標,優點是容易讓觀眾一開始就印象深刻,更快速代入故事脈絡,畢竟人處於沙發馬鈴薯狀態時,什麼機能都會變遲緩,只有指尖恆常迅捷。另外就是編劇在取用素材時,也更能輕鬆做出盡可能多的排列組合(這端視編劇想把劇情『稀釋』到什麼程度),並且讓電視高層在評估收視率成績表現之餘,更能靈活調度演員的來去和戲份的多寡(因為角色已經模組化),直接動用生殺大權影響劇集的命運,好為電視台做出有效率的投資布局。 

  《Gray's Anatomy之所以吸引人,便在於編劇把裡面的人物成功塑造成一個又一個角色分工鮮明易辨,每每晃動人心腳踝的ankle breaker,讓整體劇情節奏明快,又不失敘事力道。

  例如有點天然呆味道的憂鬱美女Meredith Grey,如機器般精準實則壓抑熱情的Cristina Yang,金髮正義天使Isobel "Izzie" Stevens,蠻牛溫柔漢Alex Karev,以及宅男小甜心George O'Malley(這傢伙高中還是AD&D社社長XD),除了這幾個為此劇定基調的實習五寶作為先發成員之外,像「納粹」Miranda Bailey,外科主任Richard Webber,白馬王子Derek Shepherd,黑馬王子Preston Burke,淫馬王子Mark Sloan,以及曾先後淪為本人性幻想對象的肉感強氣人妻Callie Torres和高傲的紅髮女王Addison Montgomery, 皆是這支團隊裡各具魅力的稱職替補球員,甚至是因為演員本身演技實力太強,連戲份多寡都無法掩蓋其光芒的最佳第六人。喔,這指的當然是那位「納粹」女士了。

  《Gray's Anatomy》本身的劇情架構背景,選擇在醫院的外科部門,先天條件簡直就像在編劇海賊們的面前丟下一張明確標示著一個大秘寶位置的航海圖一樣,不僅美劇,在日劇或台劇的領域,這都是素材極為豐富的題材選擇,再加上上述那支明星隊,難怪素來對自己的品味沒什麼把握的本人,也少見大膽地將Gray's Anatomy》第一季擺在僅次於神作下面一格這麼高的位置。

   當然,就像Ankle Breaker本來就是拿來形容進攻天才的讚美詞彙一樣,遠的不提,幾天前才發生的那樁轟動NBA的交易,丹佛金塊隊把他們的看板明星Ankle Breaker之神Allen Iverson交易到底特律活塞隊時,就曾引起是否能融入隊形的激烈討論(底特律那群壞孩子向來以防守聞名),Gray's Anatomy仗著手中有一票進攻天才的本錢,恣意玩跑轟戰術只攻不守的結果,就是造成角色落入肥皂劇灑狗血的窠臼,只顧著把比賽打得花不溜丟,卻忘了贏球的本質還是在防守。

  自第二季以後,Gray's Anatomy》的劇情便從實習醫生如何在激烈的外科實習過程中掙扎成長,入院病患如何展現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惡的人性底蘊,掌握權力者(醫院)如何在各種矛盾糾葛的狀態下介入弱勢者(病患)的人生,這些種種還未被開發殆盡的「一個大秘寶」,轉而在編劇安排下,讓角色進行大玩三角戀一夜情甚至純情醫生俏護士般的膚淺戲碼,反倒讓精華成了陪襯的掛飾,導致躁進有餘,卻守成失敗的結果。

  別的不提,光是看Meredith和Derek兩個人在那邊玩分手,不分手,還是分手,還是不分手,最後一次分手,最後一次不分手,然後乾柴烈火上床打一炮後又歸零重新無限迴圈的遊戲,就感到一肚子龜嵐潑火,是怎樣,大家在休息室都被偷打春藥點滴貼了壯陽貼片是不是,到處都能赤條條搞成一塊,放著病人不管,或像Izzie那樣乾脆直接和病人糾纏不清。可能外國人比較開放我是不曉得啦,但假如我是病人,打死也不敢住進這家醫生護士的龜頭奶頭老是處於充血狀態的不專業醫院。或許衝突為高潮之母,但拙劣的前戲可也是假高潮之父啊!

  卡繆曾嘲諷美國人的膚淺,而說「好像只有在美國那樣一個地方,作為一個小說家,不必同時是個哲學家」,但即便是寫小說,要單純講個結構完整通順而不過度艱澀的故事,都不見得是簡單的事情,更何況如前所述,相較於用電影或小說文本來講故事,電視劇在規模在商業經營的層次,或者作者的個人主導性上頭,都有著不小的差異,自然收視的觀眾也應該具備「正確」的心理準備才是。

  可是當觀眾已經調整好心情,就算接下來呈現的是速度與力道、娛樂性和深度不見得能夠全部完美到位的作品,也打算盡可能去享受妥協後的樂趣時,卻發現端出來的東西連基本具邏輯合理性的娛樂表現都達不到時,那麼觀眾的失望之情溢於言表,當然是可想而知。

  台灣買下Gray's Anatomy》轉播權,並以《實習醫生》為中文譯名的公共電視,近日已經開始播映第四季的內容,隨著實習過程的告一段落(嗯,只有AD&D社長被當掉),醫院補進新的奴隸,喔,不對,是新的實習醫生之後,劇情預料又將朝下一頁高潮翻去。

  看到目前為止,我個人覺得的爆點,就是George選擇回來醫院,重新再過一次最底層的實習日子,以及Meredith的美少女同父異母妹妹,這麼巧就是那群新進的奴隸,呃,菜鳥實習醫生的其中一位然而自從當初知道George實習考試沒過,就有種預感這個實力派弱氣傢伙,編劇一定為他鋪好玩弄的梗了,結果果然又再讓他當一次奴隸,至於Meredith妹,只能說,完全是陽光版本同樣愛碎碎念的Meredith嘛,實在讓人很沒有信心

  所以,我會繼續追這部劇情水準有下墜傾向的電視劇嗎?這麼說好了,在十幾年的NBA球迷生涯裡,我身為一位聖安東尼奧馬刺隊球迷的成份,始終高於是個鳳凰城太陽隊球迷的成份呢。

  好吧,如果紅髮女王Addison有回來的可能,那一切都好商量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