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9日 星期四

每個男人心中,都有一條布魯瑪


  布魯瑪,日語運動短褲(buruma)之諧音是也。

  日前去某女性網友的個人新聞台湊熱鬧擺龍門,末了嬉鬧丟了個「布魯瑪」暗語作話鉤子,其靈感來源是行定勳導演妻夫木聰與綾瀨遙合拍的青春校園短片,當中被設定為在殘酷冷漠現實中尋找出口的苦悶高中少年妻夫木聰,藉著從教室窗戶向外偷窺計算上體育課女生彈拉調整運動短褲的次數,與教室內外國人英語教師用學生不熟悉的陌生語言,講述日本戰敗歷史之不快經驗作分割,並在男性外國教師搞懂何謂「布魯瑪」之後,瞬間壓抑不住心中澎湃本能差點崩潰露餡的情況下,意外從中達成權力顛覆諸如此類青春反戰剪影。

  當然一開始只是好玩,沒解釋那麼多,結果沒想到除了大的這個女網友搞不懂,連另外一個路過小的女網友也對我將這樣色狼偷窺行為冠以「男性浪漫」一詞,感到莫名其妙不以為然。我說姑姑奶奶們啊,別發怒先,男人的浪漫到底是個什麼東西,且聽我娓娓道來。

  是啊,浪漫定義,男女各有見地,不過露骨一點形容,浪漫也者,許多時候是發於性愛企圖。而從男人的角度來看,性與愛的結合,會不會永遠只是種悖論,也就是相悖之論,是互相矛盾的,尤其對一個男人來說,似乎有將這兩者不相沾粘分離的天才。說是天才,或許更像某種悲哀吧,例如抓了一個就不得不放棄另一個,類似這樣有點自暴自棄的況味。這是很刺激的講法,如果要讓男人面對女人承認這點的話。

  有些男人當然明顯是「肉體派」動物,以評斷黑鮪魚的角度去惦量一個女人的價值,依靠的是CUP大小、腿長比例、臀形窄寬、臉部五官排列組合,諸如此類一望可知的外顯特徵。只消稍微想像一下,那些昂揚興奮的漲紅臉孔,很容易就活靈活現浮在腦海。

  也有的是在這兩者間擺蕩徘徊,因時因地制宜,這些男人會在心中暗自猜測,剛剛那個吻到底是輕是重,是否有足夠濃度引發另一波高潮,或者該就此打住。夠體貼聰明又不偽善背棄本心的男性,應該在一兩次的練習後就可熟練此技巧吧。因為手邊沒有相關數據資料,所以這僅是理想化的樂觀猜測。

  至於其他男人,雖然有時不免陷入時間點拿捏的混亂,例如分不清女人到底是要還是不要,不過對身體還是有基本程度熟練,並且表裡互相影響,在精神上容易自我認同,肉體的運用便不會有所畏懼。

  不過對女人來說,肉體使用/品嚐的思考邏輯好像就不是這麼回事了。

  日本作家柳美里曾寫過一本類似手記的,關於男人身體的小說《》,女作家因為男人問她:「妳究竟愛我身體的哪個部分?」然後片段式描寫了男人身上十二個部分,包括手指、陽具等等,旅日作家劉黎兒分析說:「表面上是描述器官,但事實上是描述她對於性愛這種滑稽的東西的一些尚未消化的回憶錄,而且自己是對自己的身體的輪廓無所確信,是依賴與男人的交媾來認識自己的身體。」。

  聽來開放大膽,不過熟悉日本文學的人應該知道,這位韓裔日籍作家的文字早期向來以火辣描寫著稱,就算搬出日本愛戀黑人男性的性愛教祖山田詠美,恐怕在這部分也不分軒輊。所以對女性來說,這幾乎是超高標準了,什麼藉著與男人的性愛關係來確認自己身體的存在感,實在不太可能出現在一般女性的日常言談中。除了女人天生在快感這方面複雜度高,無法輕易被「淫聲浪語」打動撥撩,和從小男女教養方式不同,女性的身體長期被「客體化」,也就是女人只能因男而性,不能主動出擊有關係。

  套上相同語境,男人就完全不可能是這樣,至少不會說出「性愛是滑稽的東西」這種話來,因為和強加在女性身上的拘束截然不同(當然,這拘束通常會被美化為『保護』,並以品味教養為名目小心翼翼分類歸檔使用),在許多時候,男人就是靠這個來達到自我肯定的效果,雖然這其中確實有取巧成份:相較於從外貌、財富、社會地位來衡量一個男人的價值,性愛這種私密性高的行為,可接受驗證的機會並不多。

  男人不論身心,絕大部分都是屬於隨時能發生情色關係的單一類型,說是天生也好,後天社會環境強勢養成也罷,這大概早已規訓成某種不成文美德以及男性品質來源。所謂「男性的浪漫」,在女性眼中可能不一定浪漫,卻絕對很男性。

  不過另一方面,日本情色大師渡邊淳一的《解剖學的女性論》裡面,從情慾面向出發,花了十章篇幅寫出九種不同類型女人,讀過之後覺得,好像還有好幾種女性沒寫出來嘛,弘兼憲史《課長島耕作》裡的女人也是這樣,不只性愛觀,就連思考模式都有截然不同的種類,甚至到了將其中女性角色抽取出來,足夠單獨發行一本工具書的地步,光從文本承載量來看,女人的複雜度果然壓倒性高過男人,要是回頭講男性的話,恐怕不用動刀到這種地步。女性相較男性的優勢便在於選項多,也就是充滿不確知可能性:女人不但可以選擇不好色,在情況許可之下(例如這個男性霸權主導的世界,終於不再雙重標準),也可以好色到男人無法承受。

  這樣一來,男人對於性愛毫無顧忌的直球對決需索,在越來越要求感官細緻化的今日,好像反而成了一過早探知結局的無趣偵探小說了嘛。但男人身為不同於女人的這一「性」,有其生理需求與心理機轉是不得不去探求的,女人若刻意以冰清無垢的標準去挑剔,累積久了,對於雙方都會產生壓力。正常情況下我們會說這關乎兩性,而非單獨強調是男人問題或女人問題,其原因即在此。

  兩性相處雖看似玫瑰戰爭一觸即發,此間戰況亦敵亦友撲朔迷離,不過這只是瞭解不夠完全的誤解,目的從來不是這一性要勝過另一性,打敗對方後只剩自己,不啻更顯孤寂。為何產生誤解?即以為男人與女人相同的地方比不同的地方更多罷了。或者應該這樣說,不同的地方實在太顯眼,相同之處反不為人所察。

  以異性戀為前提,女人戀的終究不是完美的「無性」,而是不完美的「男性」。此說法並非為男人的縱慾不專情卸責,或許男人本身在生理與心理機制上,都隱約傾向與盡可能多數的女性發生性關係,或至少在性意淫一事守備範圍寬廣,但相較史前時代帶著狼牙棒討老婆的野蠻情況,在社會人情義理以及法律道德不斷細緻複雜化的今日,除了耍嘴皮逞快感之外,和單一女性培養親密關係並養育後代,從各種角度來看都是最符合生物繁殖效應的選擇。

  準確一點講,男人在「保持忠貞」與「進行外遇」這兩者上頭都可以獲利,但個體配偶的抗拒力量並不會讓外遇達到氾濫的程度(生物角度也是,這有違繁殖法則)。慾望如水銀瀉地,消除殆盡無可能,唯圈圍引導之。如果情況許可,這規則套用在女人身上也同樣受用,甚至因女性身體機能的複雜度,很可能在繁衍戰爭上比男人更能取得優勢。這也可看出為何男性主導的社會結構體,要為女性的追尋性自主之路設下重重藩籬了。

  追根究底,不論從心理或生理面向去探討,性這玩意兒,都並非只是單純的男人想要女人不要如此簡單,其背後應屏除「陽物理體中心主義」或「男人皆強暴犯」這類獨斷偏頗論點,改而建立在更複雜完整的論述基礎上。

  凡此種種,皆為兩性玄妙奧秘處。

  女性朋友們,下次當妳的蠢笨男人,輕易被在妳眼中不屑一顧的「低劣」女色給魅惑住的時候,先別急著發怒嬌嗔,容貌肉體或有高下之分,女人心可沒有,不妨順勢在一旁偷偷觀察男人的表情與心理變化,掌握其箇中訣竅,以後就不用再辛辛苦苦揮鞭子踢馬刺,搞得滿頭大汗淚眼汪汪,只要輕輕鬆鬆把綁了胡蘿蔔的釣竿拿出來,就夠妳家男人百依百順。

  沒錯,每個男人心中都有一條隱而不顯的「布魯瑪」,那是鄉愁,那是救贖,那是女人永遠無法理解的男人的浪漫。但同時,在那些顏色各異的化學纖維布料後頭,終究還需有溫柔的曲線作基底,才有辦法彈奏出美妙旋律。

  不論如何,若還是覺得男人是怎樣都無所謂的愚魯野生動物,單向度思考的打炮機器,那妳們女人自己可也得更有所謂卻無所畏懼,才稱得上真女人啊!否則一逕將自己「選項多」的優勢輕易讓渡出去,讓男人名正言順胡搞瞎搞,最後吃虧的可是妳們自己哩!


【延伸閱讀】

男女大不同》台灣懸鉤子


2007年4月14日 星期六

廚無視,不等同君子自來



[2007/04/11]

  • 04/11 23:01, 2007
    引述 :『紐約時報跟BBC相繼報導了這份剛起草公佈便受到各方支持與反對的良心守則;支持與反對的聲音近乎是一半一半,支持者...沒什麼好說的,自然是支持守則中所提到的基本「走江湖」規矩,反對者意見就比較多元了,基本上從「不需要你管」到「要管也管不著」到「管錯方向」到「該管的不管..」...都有。』
    (標籤: 部落剪報 部落文化 國際觀察)



2.我們不會在網路上說那些我們無法面對面說出口的東西」

若是反對的一方,這條就夠我反了。

在此處部落格絕對領域裡,我寫的東西搞不好超過一半都是沒辦法和對方面對面說出口的東西,所以因此都是些糟糕的東西嗎?倒不盡然,而是那些文字太貼近內心,必須轉化成一種「意象」或「隱喻」來表現。根據《西洋文學術語手冊》的解釋:「意象經常互補重疊牽引暗示作者要表達的主題隱喻也經常由意象組成」,這也是新批評(New Criticism)特別重視意象呈現的緣故,因為新批評強調作品的意義更勝作者的生平與背景,此點恰好又與新歷史主義(New Historicism)相反,新歷史除了對作品本身的閱讀之外,更注重輔以史觀分析之。

基於網路書寫所蘊含的「冰山一角」特性,新批評看來更適合作為部落格閱讀的切入點:部落客的「史觀」就等同於他的文字表達,內容即王道,受歡迎或具影響力的部落客,絕大部分都是從此原點出發的。甚至考量到網路的無權威(或權威因受質疑批判的機會增多而影響力轉小)以及多元敘述特性,將之視為展現後現代主義「去統一」、「去二元」的演示場想來也是很適切的。

準此,在網路的寫或讀一事上,我們可以說諸如此類間隔曖昧的敘述方式,雖然有可能會帶來誤解,但我們不能就此斷論,此作法「只能」帶來誤解,因為節點互補狀況良好的話,也有機會形成美好延伸,營造出在左/右、公共/私密、男人/女人、嚴肅/通俗之外的第三空間(Third Space)。高調一點講這就是「創造力」,樸實一點我們稱為「轉折的餘裕」,此即網路「虛幻」魅力所在。對應到「現實」,我們通常習慣把「虛幻」當作某種意欲欺騙的企圖,卻忽略了語言背後的真相並不因表面形式而有所改變。

然而,在公民新聞看似逐漸要邁出步伐的今日,除了文學使用與解讀的理論可能性,網路上的「虛幻」,是否有辦法更進一步延伸成現實世界的能量,營造出實際漣漪效應?前陣子關注樂生事件的黑米眾,突破時空地域限制,透過網路上的深度討論溝通,達成台灣部落格界可能是首次自發性集資在主流媒體登廣告,向大眾傳達網路民意的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

我們甚至可以如下想像,某位新莊在地人因周遭親友均支持拆遷樂生(假設情況),但他本身卻持相反意見,又不想過於激烈表達以致破壞人際關係,只好在自己的部落格以隱匿的方式抒發情感,進而透過匿名網路討論確定思索邏輯,並以不曝光為前提間接成為陳情活動挹注者之一,這樣雖然形成一種無法面對面(和親友)的溝通,表面上牴觸上述部落客第二守則的結果,卻也因透過如此「轉折的餘裕」,真正達到心意的暢通,突破政客刻意營造轉移焦點的樂生/反樂生二元對立,找尋到另一種出口。

現實虛擬都一樣,防君子不防小人的狀況比比皆是,大陸對網路線上遊戲強制設計出的弔詭掐喉政策,其所以因噎廢食蔚為奇觀不是沒有原因。當主流媒體因各種堅實密織的利益關係,一方面穩固掌握住豐富資源,一方面卻又毫無縫隙遂成為不進行對話的獨裁權威,以網路為發聲管道的部落客們更不能不引以為戒。這點,門外漢如我都懂,部落格大老達人們不可能沒想到。所以,在部落格所具有的自由開放特性上頭,與其名之為固定的守則,不如將其視作一種可持續討論的提醒條目,畢竟思想總先於文字,一旦只拘泥於執行具體規則,很容易就限制了結果達成的規模。

不清楚龜桑文中「女性部落客生命受到威脅」是怎樣一來龍去脈,但我的確更傾向網路是一種自由主義的體現這般論點,而自由主義的精華就在於相信人的能力。一個人的能力展現基礎或更精確說,身為人的價值在哪裡?便在於「消極的自由」和「積極的自由」之雙重選擇權。

雖然這樣的選擇權,乍看之下相當方便讓惡意生事者當作脫逃的任意門,但同時它不也很適合成為進入關注之事物本質的竹蜻蜓--網路就像小叮噹的異次元口袋,從當中取出的道具在交至大雄手上之前,是不會發生作用的。

湯禎兆在關注日本次文化的《日偽流民﹕尋常人妻之AV下半生》裡曾說:「在普及性的社會現象,與個別性特殊個案的交織下,一個社會的立體感才得以相互對照交錯而成。」,這同時也是水清無游魚的真意。

至於這話的後半部「人至察則無徒」,更值得部落客仔細玩味。部落格書寫的意義不在於將改造社會的重擔硬攬到身上,而在於點出不為人知的問題,並持續觀察紀錄問題走向。部落格上的文化力量不應被輕忽,但也不用神化,以適度的「察」代替過度密織的「至察」,留下的空白處,就讓社會本身蓬勃的生命力去補完吧。



註:廚為日式用語延伸,「厨房(ちゅうぼう)」發音等同於「中坊(ちゅうぼう)」,即「白目國中生」之意,在台灣多作為對網路搗亂者的調侃,意義近似「網路小白」。

2007年4月1日 星期日

我們是部落客,我們累個半死

[2007/04/01]

  • 03/29 09:29, 2007
    引述 :『二、TVBS應立即公布完整調查結果,並予兩名遭免職處分的記者對採訪及新聞處理過程有對外公開說明之機會。此次新聞重大違失,記者有責任, 但無論就日常新聞品質把關以及長期養成記者工作價值來說,主管和電視台高層應負更大責任。 除了新聞主管記過處分之外,總經理李濤亦應自請處分,甚至應該考慮辭職以負起全部責任。 』
    (標籤: 媒體改革 文化風向)

苦勞網/苦勞論壇/嚴厲譴責挑動對立的法西斯言論,要求台北縣長周錫瑋立即向全民道歉》之黑米討論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