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4日 星期一

雜談《我在墾丁*天氣晴》與其他


 

起來公視的人生劇展也曾是我的本土戲劇啟蒙之一,但自早期由一大批本島鬼靈精怪導演卯起玩的鬼靈精怪一戲一怪胎人生的單元劇之後,近一兩年就鮮少認真追過哪部公視戲劇。一方面被快節奏日劇大成本美劇養壞胃口,一方面這年頭台灣有點意識的戲劇總會夾帶一些,講好聽是嚴肅不開玩笑對這塊土地的反省思維,輕佻一點好像明明一身十八般厲害編導技藝,卻還沒學會怎樣用順暢不帶包袱的方式表現出來。類似情況讓人想起之前台灣辦了一些國際影展,就看到有人在twitter上忍不住抱怨說,現在連泰國片都拍的比國片好看,台灣的戲劇腦袋們到底還要故意不好好講故事多久。


說實在也不真是導演功力不夠還是劇本寫的太差(真要講難聽話也輪不到我這門外漢),更延伸一點你甚至可以藉口這一切的源頭都是來自對新浪潮電影過度念念不忘,並非不能只是不為也。但國片搞到今日已經穩固形成一套只能拍來飄洋過海去國外拿獎,幾乎不期待國內票房的弔詭模式,再怪罪到本國人民不情義相挺沒足夠底蘊鑲嵌容納,自己卻完全不變通,實在說不過去。

不曉得是不是諸如此類國片火車頭效應,對照到電視戲劇領域,撇除那些乍看之下也很認真耍萌耍帥(夠不夠班就見仁見智)的偶像劇不論,單就那些還有點原則有點企圖的作品來探討,你總會在觀看的過程中,領受到或多或少違和感,每每讓人無法一鼓作氣順利閱讀下去。當然我相信這一部份是非戰之罪,看異國破病美少女猛流一公升眼淚,或者一群美國型男美女實習醫生互相搞來搞去,相較看本國霹靂國中生起義革命,或具有嚴肅時代意義的各類文學改編戲劇,本來就比較置身事外輕鬆愉快。

另外就是台灣人俗語所說,就連有錢人都要「富過三代才懂得吃穿」,較之繁複深邃有餘的文化領域,更不可能僅靠土法煉鋼就畢其功於一役。資源不夠自然有資源不夠的玩法,當然也會有其侷限,強人所難未免不近人情。幾年前台視頗受好評的
名揚四海,導演蔡岳勳就曾在受訪時自曝戲拍到最後甚至得抵押房子貸款,否則無以為繼這事,一直被我當成批評國內電視劇水準的前置量提醒。

糟糕,一不小心就跳tone扯到別的地方去,其實原本只是想稍微講一下,公視新推出一部據說定位為年度大戲的作品《我在墾丁*天氣晴》,跳著看了幾集後,覺得還蠻適合推薦給看慣日劇的朋友。


年度大戲聽起來很厲害,其實劇情並沒有想像中沈重,基本上我是當作台版
海灘男孩來代入想像,例如從台北跑到墾丁尋求心靈療癒的阮經天是竹野內豐,墾丁在地自稱「南台灣第一衝浪高手」的素直男孩彭于晏是反町隆史,國家公園解說員飆演技耍可愛都頗有看頭的李康宜則是廣末涼子。啊,好像有人不以為然噗哧了一下,要不國內新生代氣質美女演員張均甯小姐,應該可以符合客官您的口味了吧,雖然張均甯飾演的作家角色筆名雨不停,果然字幕一跑出來就讓我捧腹笑個不停,不過除了展露漂亮女生憂鬱美感之外,這角色的鋪陳也的確值得繼續期待下去,畢竟劇本有王小棣導演的團隊在背後撐腰,人物之厚描只會多不會少。

硬把《我在墾丁*天氣晴》當作台版
海灘男孩好像不太禮貌,好吧,我承認這有點圖方便,但進一步解釋《我在墾丁*天氣晴》的屬性之前,我們再來複習一下上頭小小提到的日劇之快節奏魅力--更準確形容應該稱作日劇的趨勢劇本質。

趨勢劇(Trendy Drama)者,簡單解釋為流行文化的影像呈現也,就是反映當下社會潮流現象的戲劇作品表現,例如現在再回頭看堪稱台灣日劇經典啟蒙的《東京愛情故事》,會發現裡面的主角進行互動,居然是三不五時跑公共電話亭,而不是瀟灑滑蓋手機搞定,你就可以知道沒錯,這戲當下1991年在日本首播的時候,人們差不多就那樣把馬子過生活。


除了利用種種流行物件,甚至配合四季節氣等等可一眼望盡的即時性元素組合,用以先發制人吸引觀眾眼球之外,趨勢劇還會呈現對特定主題的核心關注,例如最常見的兩性關係,或者任何你想像得出來值得探討的社會問題,進一步對觀眾投以置身其中的代入感。


初步了解趨勢劇的基本構成元素之後,就可以發覺現在台灣每每自稱師法日本偶像劇的潮流,其實是很荒謬的,因為日本本身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偶像劇。趨勢劇所謂的趨勢,通常都是植基在整個社會背景下的文化層面上頭,而不僅僅是讓當紅偶像露臉耍夢幻,那樣單純滿足迷哥迷姐的崇拜心理。

不可否認,考量到能見度與收視率,這些日本趨勢劇通常還是會邀請當紅藝人擔綱男女主角,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依舊是奠基在各種分工精準編劇腳本演員架構下,與雄厚影視文化工業交相輝映的結果,而不是像台灣橘過淮為枳,只是利用幾個剩餘價值還未被壓榨殆盡的稚嫩偶像,反覆搬演要不邏輯不通要不故事性薄弱的劇本。先天不良後天失調,輸入的一端不夠瞧,輸出的一端也不用太期待會出現奇蹟,於是演員演的僵硬觀眾看的也難過,如此參差水準惡性循環,與其煞有其事隔海攀附為日本偶像劇一脈相傳,還不如有點起碼的骨氣,說自己是台灣本土發明的新劇種就可以了。

《我在墾丁*天氣晴》製作小組顯然了解此中奧妙,在節目介紹頁就明白指
出日劇原初的趨勢劇本質,以及就算找漂亮偶像當主角,也不見得只能賣臉而拿不出演技,頗有洗刷偶像劇在台灣被污名化之現象的雄心,並在兼顧娛樂性之餘,展現進一步發展趨勢劇對特定主題深入探討的企圖,希冀開發出屬於台灣人獨有的在地代入感。

此劇最新的進度,好像已經要展開較嚴肅的社會觀察層面(關於墾丁國家公園的定義與管理問題),這大概也是我會不會繼續追下去的關鍵。《我在墾丁*天氣晴》到底有沒有辦法跳脫為了說教而說教,為了看來像回事而放棄原來順暢敘述的模式,真正讓嚴肅和輕鬆的說故事氛圍巧妙融合在一起,讓觀眾不受干擾一方面滿足戲劇快感,一方面又能無痛接受其背後所要引起探討的問題之關注,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讓我們再稍微回頭聊一下台灣戲劇的問題。


如前所述,我們提到了日本戲劇的趨勢劇本質,以及台灣偶像劇如何畫虎不成反類犬云云,眼尖的朋友大概已經發現某些不對勁的地方:如果一視同仁將日本流行戲劇法則套用到台灣,我們又如何能確保彼此的敘述語境能完全轉換不失真,更簡單的比喻,雖然使用的題材類似,但硬把醫龍》拿來和大醫院小醫生》作比較,就好像在金曲獎把陶吉吉的混搭R&B和林生祥的客家新曲放在同一個分類硬要輸贏個結果
,怎麼想怎麼不對頭

這又迫使我們不得不回到起點,恍然大悟回到所謂的趨勢劇,原來也只是日劇眾多分類的其中一種選項這點上。


如果說以趨勢劇為本質的日劇廣為台灣觀眾所熟悉,那以時代歷史為主軸的「時代劇」,如去年緯來日本台的
義經,以及經常碰觸禁忌題材的「深夜劇」,如民視曾大量刪減殺必死畫面的下北GLORY DAYS,就是支撐日本電視戲劇之鼎的另外兩隻腳。這些劇種分類的形成,或可猜測是戲劇工業發達至一定穩固程度後的自動歸位,亦或者是日本人一抽屜收納一物的群聚天性使然,詳細脈絡就不在此贅述。總而言之,在上述那樣既穩固又各擅勝場的分工發展下,即使韓國戲劇有後來居上的趨勢,日劇還是有辦法持續保持它無法被忽略的優勢,深深影響著亞洲影視文化的走向。

好吧,日本的分眾戲劇文化看樣子的確很成功,成功到即使不見得是取樣師法日劇的純粹台灣本土戲劇,也很容易被觀眾拿來互相比較的程度。但愛之深責之切的比較之後,重點還是要怎樣從蓬勃發展的日劇大觀園經驗之中,得到讓台灣戲劇進一步跨越侷限的啟示。


以一介最多也只能在網路上打嘴泡的blogger來看,我是這樣解讀的,與其批評我們的戲劇型態不夠多元分類不夠豐富,倒不如轉而將厚植貧薄的文化環境提昇為當務之急。當我們不僅僅只能在「一窩蜂趕潮流戲劇」與「手忙腳亂讓自己看起來很厲害戲劇」之中作斷裂抉擇,輸入傳達的一端能更有勇氣嘗試不見得能回本的多元題材,輸出接收的一端能更多包容除了追求刺激快感之外,也能靜下心好好聆聽那些認真說書人的輕聲細語,或許將來會有那麼一天,時機成熟到像落下的果子無法阻擋,文化土壤肥沃到除了雜草叢生之外,也能自然而然長出一些傲然獨具風格的美麗野花,然後就可以平靜而自豪的說,我們的確累積出一些美好的東西了。


再據此樂觀揣想,金字塔頂端貌似越來越高處不勝寒的國片也是一樣的,低迷的國片票房,或許真正的問題並非出在觀眾的素養不足,單一導演的身段柔軟不足,而從來只是患總體創作的質量不均衡--當長久以來只有一種有趣的說故事方法被使用,到最後這有趣的說故事方法,也會變得索然無味。


美國作家David Foster Wallace曾對電視文化作過一番精闢評論,但不僅是表面上對低俗電視文化的單面向批評,其中言外之意更是充滿潛台詞,如果我們
將以下那段話裡面「電視」一詞,代換以現在台灣社會當中任何一種,乍看敗壞到底卻又令人縈繞於心的羈絆,簡直神奇的要命,可說絲毫沒有不通順的地方,就借用引述於此,作為最後的冷靜旁觀結論:「電視粗俗、下流、愚蠢,並非因為觀眾粗俗愚蠢。電視之所以是現在這副德行, 純粹是因為人們對粗俗、下流、愚蠢事物的關注極其相似,但對精緻、美感、高尚等
類事物的興趣卻各不相同
。」




【延伸閱讀】


台灣出版業好像很怕誠品倒,覺得台灣不能沒誠品。卻沒想,也許台灣需要的是很多有河、小小、水準。但我又想到,現在很多人支持大黨,認為這才是責任政治,完全移植西方政治學理論,是否都忽略掉台灣可以含納的多元、彈性呢?不是只有誠品才能賣書啊。

--《大者恆大是台灣的文化?--大黨政治與誠品書店》阿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